海底隧道,是为了解决横跨海峡、海湾之间的交通,在不妨碍船舶航运的条件下,建造在海底之下供人员及车辆通行的海底下的海洋建筑物。世界范围内,海底隧道的建设始于上世纪的40年代,1942年,日本在关门海峡修建了第一条海底隧道,实际上,人类建海底隧道的梦想和尝试却比这个时间还要早一个多世纪,早在19世纪的拿破仑时代,法国人就设想着在英法海峡之间修建一条隧道,并进行了两次开挖,但最后因技术和战争的原因而搁浅下来,历经两个多世纪,直到1993年这条隧道才完全贯通,投入运营。
1990年12月1日,英法海底隧道开通。英法海底隧道横穿英吉利海峡最窄处,西起英国东南部港口城市多佛尔附近的福克斯通,东至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加来。隧道全长50.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为37公里,海底隧道的建成使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连为一体。
青函隧道(Seikan Tunnel)是一座位于日本北部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世界第一长的海底隧道之外,青函隧道也是世界第一长的铁路隧道,它穿越日本本州岛与北海道岛之间的津轻海峡,隧道两端分别位于青森县东津轻郡今别町滨名与北海道上矶郡知内町汤之里。全长53.85公里,沿线通过青森县东津轻郡外滨町和北海道松前郡福岛町。隧道于1971年9月28日动工,并于1985年3月10日贯通,通过该隧道的铁路路线,JR北海道海峡线,于1988年3月13日正式通车。
对马海峡隧道(49km,水深200m)。对马海峡隧道经过十几年的勘察及方案TRANBBS设计,在日本侧已开挖试验斜井,了解地质地外形况。日韩隧道方案在土木工程史上碰到了未曾经历过的很深的海底施工操作方面的问题。有专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沉埋管隧道施工法的未知因素和风险要比采用山岭隧道和盾构隧道施工法少一些,希望通过采用海底油田所发展的海上作业平台,工作船上的操作TRANBBS技术,造船设施等去克服采用沉管法所涉及的最大困难。日韩隧道现仍处在勘测研究阶段。
香港海底隧道(英文:Cross Harbour Tunnel),又名红磡海底隧道,简称红隧、海隧,是香港首条过海行车隧道。
东区海底隧道(英文:Eastern HarbourTunnel),运输署公布的英文名称为Eastern Harbour Crossing,简称东隧,为香港第2条过海隧道,也是香港第1条公路铁路两用隧道。
西区海底隧道,是香港第3条过海行车隧道,是全港首条三线双程行车的过海隧道和全港最大的海底隧道。隧道全长2公里,连接香港岛的西营盘干诺道西和九龙佐敦附近的西九龙填海区,是香港第1条三线双程分隔沉管式隧道。根据2008年度年报,行车量平均每日48,928架次。
翔安海底隧道,全长8.695公里从厦门岛到达对岸的大陆端,比原来整整节省了82分钟,2010年4月26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建成通车,双向六车道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通道是厦门岛第五条出入岛通道,兼具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功能,它的建成通车使厦门出入岛形成了从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体交通格局。
胶州湾海底隧道,又称“青岛胶州湾隧道”。南接青岛市黄岛区的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北连青岛市主城区的团岛,下穿胶州湾湾口海域。隧道全长7800米,分为陆地和海底两部分,海底部分长3950米。胶州湾隧道处于火山岩及次火山群地带,覆盖层较薄,断裂带密集,共穿越18条断层破碎带,断面最大跨度达28.20米,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以下82.81米。